前言
本篇文撰寫設定為一般職業婦女而非全職媽媽,請準備要調整作息的新手媽媽們,先參考我曾發表過的這兩篇母奶資料

哺育母乳心理建設及基本概念 / 奶水 /乳汁不足 / 如何做到全母奶 

哺育母乳心理建設及基本概念 part2 

請先行消化後,再決定是否要調整寶寶作息。不需要馬上戒夜奶的媽媽們,依文附的方式,約莫也會在寶寶三、四個月大就能一覺到天亮。本篇設計主要是給只有56天產假的職業婦女們,算是較迫切的需求。 

進入主題:

在產假56天的時間,新手媽媽擔心的除了坐月子的問題,更大的挑戰在新生兒夜奶及哭鬧照顧上在未來回職場時會無法負荷,導致許多新手媽媽只好選擇24小時母嬰分離的情況,讓寶寶離開自己變成一個假日媽媽後,方能讓工作、經濟不受影響。 

一般而言,我會建議至少在寶寶滿月後後再著手調整作息(即戒夜奶,這部分是得用瓶餵訓練會容易點),最好是能延長到45天大再開始,正因為戒掉夜奶很可能直接影響的就是媽媽母奶分泌的量會減少,到了真正母嬰分離(工作後),母奶的量可能會掉的更快。再加上新生兒初來到這世界,一切尚在適應階段,冒冒然不顧寶寶的心理狀況即給予規則,常常會讓寶寶的安全感更加不足,所以建議想戒夜奶的媽媽們盡量延後調整作息的時間。 

請大多數的媽媽先行了解,哭聲只是寶寶對外的發聲,就跟大人講話是一樣的意思,簡單說就是:大人想得到什麼東西,會自己想辦法去爭取;但寶寶想要得到什麼東西,他只能哭。如果知道哭沒有效時,讓寶寶學會壓抑、消極、不爭取、轉移,這對寶寶的未來而言,並不會是太好的事情。 

要讓寶寶順應大人的世界,並不需要這麼強勢的為難一個剛出生的孩子。如果為了戒夜奶,就放任讓寶寶哭不理會,我個人真的覺得不太好。 

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時理會小孩,會影響他睡覺的時間。但「他就是不想睡,所以才哭」。大人自己以為晚上就該睡覺,可這時間點是大人訂的,不是寶寶的。 

要說相信規則的設定是為了寶寶好,可我更相信自然的設計---大自然讓寶寶學會日夜不分是有他的原因在的,因為每個行為的背面都有他潛在的意義發展,並不是單單喜歡「亂哭亂鬧」這麼簡單。 

一個愈懂得哭鬧的小孩,愈知道怎麼在這個世界生存。

因為一個新生兒的哭聲,是為了要活下去。 

當然我意思不是沒事就讓小孩哭~~~而是我們大人得尊重孩子的發聲背後的需求。 

再說哭聲只是寶寶很正常的說話行為,也別為此大驚小怪或是很不耐煩的樣子,試想若今日要大人一直不說話,無法表達自我時會不會很困難?當我們用這個角度來看待寶寶哭聲的同時,自然就會多了點同理的心態。 

我們應該都很清楚,當寶寶哭的時候,是耗費他身上非常大的體力。大人往往只想到自己沒睡飽,卻沒去想想我們只是聽的人就覺得很累、很煩了,那聲嘶力竭的寶寶用盡全身力量狂哭,他不累嗎?最累的是寶寶自己啊!那麼當寶寶用這麼激烈的行為去發聲的同時,若得不到回應,我們先想想一般大人碰到這情況會有什麼感覺?沮喪、悲傷、孤立、沉溺,嚴重點甚至會自殘。 

那一個全然不懂事的寶寶呢?他只是不知道還能用什麼方式發洩不滿,並不表示他就不懂什麼叫低落。 

回到原文問題,接下來要說明的問題是要共同解決戒夜奶及建立獨立入睡

 

一、準備工作- 嬰兒房、孩子房怎麼佈置
(1)一個獨立、有窗的寶寶房間
製造一個安靜、不被打擾的空間很重要,寶寶很容易就醒,加上新生兒常常自己被自己嚇醒,但這時哭鬧大多是一時的,隨後寶寶就又會馬上睡著,倘若這時抱起寶寶安撫,反倒常常是打斷他的睡眠時間。
當寶寶剛從媽媽肚子裡那個全暗的地方出生,寶寶並不了解世界原來有白天和晚上的差別,所以要讓寶寶用最快的速度分辨出日夜不同,就是讓寶寶了解陽光的存在。但並不需要讓寶寶直接曬太陽,只需要隔著窗簾讓微光自然散落到房間裡,白天小睡和喝奶奶請在另一地方執行(父母的主臥室即可),晚上再讓寶寶回到自己的房間,利用環境的差異性,讓寶寶加速了解白天睡覺和晚上睡覺的差別。 

(2)嬰兒床vs通舖和室

我個人覺得通舖的優點高於使用嬰兒床,嬰兒床對有餵母奶的媽媽而言,不方便親餵,再者當產婦體力不佳時,常抱上、抱下的容易有意外。 

其次是有些人習慣哄抱孩子睡,一放下常常孩子就會醒,再大一點會攀爬,撞到也危險。也許這些缺點也能解套,可我個人並不想這麼麻煩。 

架高的通舖情況,下面先舖巧拚軟墊,再墊子上又舖上一張雙人乳膠床,床上冬天用毛毯墊著,上面再放大毛巾或是洞洞毯,毛毯本身比棉被透氣,洞洞毯和毛巾也有這種功能,夏天則是用草席,強調的也是透氣涼爽功能,這些都是為了避免「意外」的產生,所以我的小孩的房間除了這些東西,其他一概不存在,就連棉被也沒有,這是因為小饅頭自己睡一間房,我選擇用睡袍+肚圍較為安全的關係。 

這張照片則是小饅頭一歲八個月時房間的佈置,若孩子還很小,請連「枕頭都別放」

919475_648311651852480_1407603246_o  

但這麼做的理由除了安全、方便以外,還有更深層的意義。 

許多父母習慣家中擺設很多東西,等孩子開始會摸、會爬、會亂走、會亂拿時,擔心安全的前提下,開始一一禁止。可其實孩子每個發展都有它背後的意義存在,禁止的結果常常導致的發展會讓人意想不到,所以請至少讓孩子房能全然放手讓寶寶探索。 

比如是爬高爬低時,孩子是在探索平衡、距離感,禁止的結果有可能會造成在長大後會有懼高症等問題。 

又比如吃手這件事,因為擔心細菌所以又包手、使用奶嘴,但讓孩子無法練習「手眼協調」、「感覺統合」,無形當中有可能又再延後發展,禁止到最後甚至有可能再花了一堆錢去矯正。 

又比如一直讓孩子穿著鞋子,不讓寶寶有機會直接接觸地面,讓足底功能有退化的可能,潛在風險變成是有機會造成扁平足的問題,依據我所知道的資料,其實在非洲那邊的孩子,鮮少有扁平足的機率,那是因為我們穿鞋久了,讓足底功能選擇退化,很自然的就不需要弧度去練習抓地力,同樣的情況在台灣而言,可以去看看在山上長大的孩子,他們大多沒有肢體發展的問題,不太會駝背、姿勢不良,每個孩子一站出來就是雄糾糾氣昂昂的樣子,非常有元氣。 

那其實是因為他們接受大自然的洗禮,身體回歸原始的生存模式,這點自然本會與文明相衝突。 

很多文明的模式讓父母小心翼翼,卻也很矛盾的反應在孩子身上。 

我曾經看過一部電影,內容請見http://h223292.pixnet.net/blog/post/55332070,說明非洲、蒙古、日本、美國四個寶寶成長的模式,細細觀察會發現其中的不同,提供給大家參考。 

而我們今日也生在都市的情況下,要給予的可能無法是全然的自然,但至少能給個環境安全的探索。 

通舖的空間讓孩子全方位自由,當孩子會爬了,放上幾個小障礙物在房間的角落,製造成小山 (我是選擇用幾包尿布推起來),讓孩子能練習扶手、攀爬,掉下來也會在尿布、軟墊上。這麼一來,一併把遊戲房、學習走路、爬行這些未來會發生的問題,一次處理好。 

不需要擔心他是否攀爬脫逃、不用擔心是否滾下床、也不用擔心是否撞到,事實上是給個絕對安全的環境,不用一直盯著孩子「這個不行、那個不能摸、不要爬、不要跳」。也省的常講不聽,氣死自己的~ 

但若使用通舖的缺點,我也一併說明

1.較傷膝蓋

2.睡相會很慘

所以大約等孩子二歲多左右,最好把乳膠床拿起來,改放置一張單人的硬式彈簧床符合孩子膝蓋的高度,床上舖著麻將涼席,涼席的重量是用來加強固定蚊帳用的,以防孩子滾下去。

待孩子的睡姿變好了,蚊帳就能退場。或是在床外圍舖上小被子,掉下去也比較沒關係。

 

對於無法使用通舖的家庭,另一種方案,如果是只能買彈簧床,請選擇硬一點的較不影響脊椎發展,一樣再準備一個蒙古包的蚊帳,在寶寶三、四個月大時就能使用到。直接把床用蚊帳包起來,成品大致長這樣

666  
(
詳細資料請參考賣家) http://tw.page.bid.yahoo.com/tw/show/qanda?aID=e59361696&u=:Y1268227687&tp=

 

二、具體行為執行 

(1)滿月前:
請全親餵,親餵的依附感往往是能滿足寶寶的安全感,還能幫助媽媽擁有足夠的乳汁。各位新手父母們可以用「固定」的東西(小夜燈、輕音樂、枕頭、睡袍、味道等等),讓寶寶熟悉環境,這點就像許多大人會習慣用抱枕才能睡的模式相似。比如當在寶寶身上固定用一條棉被,久了他會一看到被子,就知道是睡覺的時候。

另外是晚上睡覺的時候,請關燈。準備一個大手電筒,每次看孩子時用手電筒觀察,要開燈也可以,但請別整晚都開著,為了不起床開燈而選擇整晚亮燈其實有點本末倒置 (原因寫在本篇另一段有說明),要看寶寶再點燈。

有些父母直接把線路拉到床頭,比較方便看孩子,陽春一點的又不想起床開燈,就選擇大手電筒即可。 

個人經驗分享:
是我個人準備兩條懶人包巾,因為新生兒很容易有受驚醒的手勢,有人會為此選擇讓寶寶趴睡。但我個人覺得這部分可以用包巾取代即可。滿月前這麼包
22  

等寶寶大一點時,包巾高度調到腋下開始,就變成防踢被也很好用的 

(2)滿月後:
滿月後這時在親餵時刻,寶寶已經開始可以和外界稍有互動了,這時請建立一個順序習慣,就是喝奶奶、玩、睡覺。喝多久、玩多久、睡多久不用管,先建立好一個順序後讓寶寶清楚了解作息。 

晚上睡前一餐讓寶寶喝完奶奶直接送上他的房間睡覺,就別再跟他玩了。

(3)當寶寶45天大後
晚上時間請全面改為瓶餵。如果寶寶平常晚上十點睡,請在晚上6-9點別讓他睡著,其他時間請照著喝奶奶、玩、睡覺的模式和睡前一餐喝完直接送上床。

這麼做是為了讓寶寶更清楚白天喝奶奶和晚上喝奶奶的差別,才能更明白的釐清小睡和大睡的不同。 

(4)當寶寶50天大後
把瓶餵的時間拉長到白天也使用一、二次。其餘同45天大時。 

(5) 當寶寶能一覺睡6個小時以後
滿出生到訓練期間請父母陪寶寶一同睡在他的房間,等到確定寶寶能一覺超過6個小時後,就可以讓他獨自入睡了。

Ps.請別讓孩子睡在大人中間,最好是只有媽媽陪睡,前期孩子比較需要奶奶餵睡,所以才需要準備雙人乳膠床,否則其實是單人床即可的。
當寶寶能獨立入睡不夜奶時,只需要特別注意別讓他在晚上睡前3小時睡著,大部分還是能維持一睡到天亮。 

所以當職業婦女回到家後,一樣得用親餵的方式。可以先試試親餵的情況會不會讓寶寶晚上起來討奶。如果親餵效率不是這麼好,可以改成親餵+瓶餵後送寶寶上床睡覺。

 

狀況說明:

我必須說瓶餵的確比較容易讓寶寶達成不夜奶的情況。親餵本身的依附性強許多,一個安全感足夠的寶寶,才能真的減少哭鬧的習慣。

所以本篇著重的類別是以職業婦女為主,全職媽媽還是盡可能滿足寶寶,讓寶寶能想吃就吃、想睡就睡的好。

在參考了百歲育兒、親密育兒、嬰幼兒網站上的資料消化後,建議職業婦女可以在寶寶滿月後,由全親餵慢慢改成每日一餐瓶餵,但記得讓其他人瓶餵寶寶,讓寶寶很清楚知道媽媽在就是親餵,媽媽不在才能用奶瓶。比較能避免有乳頭混淆的情況發生。

曾有版友問過我為什麼不能由媽媽瓶餵?坦白說孩子並不懂為什麼喝奶奶要這麼麻煩,一下瓶餵、一下親餵,而瓶餵和親餵含的方式不同、吸的力道也不同,如果由他人代為瓶餵,就已經容易造成乳頭混淆的情況,再由媽媽下去執行瓶餵,訓練的難度往往會升高。

倘若碰到孩子完全不接受瓶餵,過度時期請堅持下去。

其次是無他人能瓶餵的媽媽們,請先選擇在晚上睡前那餐瓶餵,其他時間都親餵。有些人能靠睡前這餐就戒掉夜奶,但這比較適合全職媽媽的模式。職業婦女因為白天不在孩子身邊,屆時仍得為白天瓶餵做準備的。 


三、獨立入睡
(1)寶寶要什麼?你知道嗎?
上面提到寶寶哭聲是對外的需求後,我們想想---寶寶自己到底知不知道他要什麼?
如果排除肚子餓、要人抱、尿布溼、身體不舒服以外,寶寶還是哭個不停,這時候的寶寶還會要什麼? 

大人往往會用自己的經驗值去設想情況,揣摩著寶寶要什麼,於是又哄又抱又搖又是安撫奶嘴的,做了一些事情在安撫寶寶,也在安慰著自己真有努力帶小孩。可事實上可能就連寶寶自己也不懂自己要什麼 (或是要說是大人太笨了吧) 

很多時間我們無法猜到寶寶要什麼,但人會影響情緒的,並不是只有生理的問題,更多是心理的問題。大人會去揣測各種可能、也發明了很多安慰孩子的行為。我簡單說明幾種假設情況,大概會是很多父母沒想過的: 

也許有天當他突然看清楚世界,感覺很陌生,寶寶會怕,所以寶寶哭了;

也許有天當他突然接觸到太多聲光效果,所以他做惡夢了,所以寶寶哭了;

有天他的交感神經慢慢成熟了,大人卻日夜不分的讓他待在開著燈的房,像是在催熟植物似的,內分泌系統紊亂,讓情緒容易無法控制,連帶使得寶寶分不清楚什麼時候該休息,所以寶寶只能哭了。

寶寶為什麼會哭?當媽媽的真知道嗎?文明帶來的文化發展,對自然的衝擊很多人會合理化,我們能認同那叫進步,可或許那是因為我們很習慣了,對孩子而言並不是。
所以今天當大人試著搖一搖、抱一抱轉移了寶寶的注意力,寶寶會好奇起大人在幹嘛,這些動作會讓他突然忘了暫時要哭,又覺得這樣好像還不錯,整體而言就是寶寶和大人都以為賓果了! 

平常這麼做當然很ok,可如果一個想睡覺的寶寶碰到這樣哄睡的照顧者時,麻煩可能就會愈來愈大了。 

 

接下來就進入到睡眠的問題。 

(2) 睡眠分期
因為睡眠分淺眠、熟睡、淺眠期,寶寶的時間在短短三、四小時就輪過一圈一個晚上可以有好幾次輪迴,如果大人總是習慣要幫寶寶拍拍、搖搖才能讓他入睡,當「下一次」寶寶不小心醒來,當時的寶寶其實非常真的想睡,但大人的行為讓孩子連結成「要有拍拍、搖搖才是能睡覺的時候」,沒意外的話自然是哭給你看了。 

(3)當大人們的好意可能會變成寶寶的災難時
大部分的人在新生兒階段可以容易自己每日讓寶寶疲勞轟炸,可是當隨著寶寶愈來愈大,就會愈來愈希望寶寶能睡覺時別盧個不停。可我們想想,從新生兒的睡眠習慣建立了好幾個月,這習慣還是大人幫他建立的,只會更強化,怎麼會更不需要? 

(4) 寶寶哭的時候父母該怎麼做
請別把寶寶單獨放在房間哭,尤其是當寶寶哭時一定得有人在他身邊陪伴,最好是能和他有點互動,讓他知道有人在關心自己,這麼做能減少安全感不足的心態發生。一個好帶的寶寶最主要的就是安全感得足夠,放任寶寶哭不理會,久了容易讓寶寶習慣壓抑、不追求,無形當中是會影響他表達的意願。就讓寶寶以為是大人笨死了,他怎麼哭大人都不懂他要什麼,可他會知道自己沒被遺棄、沒被忽視。 

要教出一個乖寶寶,我們並不需要用很極端的方式,一樣能當個愛孩子的父母,同時也有個很乖巧的寶寶。 

另外說明,網路上也有一種說法,就是哭的時候不能抱小孩,笑的時候再抱。讓孩子知道哭哭就不能被抱抱,了解笑的時候大人才愛抱,讓孩子學會「表現良好行為」博得大人歡心。 

這種行為結連乍看之下是可行的,也很符合「教育」,可事實上問題可能並沒有如此單純。 

因為他最需要安全感時,卻一直不被滿足,到最後就會把不安更放大,所以這樣的行為下錨連結,常常是加重孩子未來會發展的分離焦慮。因為孩子要的安全感,從頭到尾並沒有得到解決,大人的行為選擇漠視他真實的需求,寶寶感覺到的,其實是大人很無情。 

打個比方,如果今日換成妻子在房間哭泣,老公的反應是「妳哭的時候我才不想理妳,等妳會笑的時候我再來抱抱親親」,這情況不是很詭異? 

「抱」這件事其實並沒如此罪大惡極,而是在抱孩子時,照顧者延伸出的舉動才是關鍵,所以抱孩子並沒有問題,常常有問題的是「抱起來之後接下去怎麼哄」。

單純的抱小孩滿足親密相依,是建立很好的安全感的方式,但哄的方式就五花八門了,這情況常常讓抱抱變的不單純,我們是否曾想過,「孩子喜歡的是抱抱的本身?還是抱時其他的哄騙行為?」如果我們能把抱抱單純化,其實並不需要去害怕孩子會一直要人抱的,就我的實驗下的結果,太無聊的抱抱會隨著孩子慢慢長大,愈來愈不愛被我抱......。

所以,今天我們也許不懂孩子的需求,但身為父母的能做到安慰倒是不太困難。倘若排除身體需求,猜不透心理需求,習慣哄騙的大人又已經花招百出了,孩子依然哭個不停,也許就只能當他是在練中氣,這時候至少盡到陪伴的責任吧! 

(5) 當寶寶到6-8個月時
他們會開始慢慢理解分離焦慮。要有良好的依附關係,得讓寶寶清楚我們即使離開,也會再回來。照顧者可以試著跟寶寶說再見後,隔個一、二分鐘再回來。讓寶寶清楚知道我們即使離開寶寶的視線,待會一樣會再回來。 

這部分建議所有的照顧者得在一開始就得養成一種習慣,尤其是當睡前準備要離開寶寶時,得記得跟寶寶說晚安、再見。最好是用手勢+親吻的行為,他會認得那個舉動就是該睡覺的時候。 

有些行為其實只要想一下,大概就會知道怎麼做。如果大人常莫名其妙不見了,寶寶會習慣無時無刻一直處於緊張狀態。

因為他心裡會有個陰影,害怕大人又突然不見了,於是乎無論在醒著、玩著、鬧著、甚至是睡著時候,他都會擔心害怕。這麼做就會讓寶寶非常沒安全感,很多媽媽會覺得寶寶怎麼這麼愛黏人,離開一會兒都不行,但這些大人們離開寶寶時,都是「明著來的嗎?」

我無論要離開一會兒還是整晚,都會讓小饅頭「眼睜睜看我離開」

即使他玩到一半不理我也一樣會叫住他---看著媽媽要走了,清楚告知寶寶大人要走了,也是種安全感建立。若今天老公要晚點回家,並沒先行告知老婆,會讓人擔心、害怕都是正常的,但換成大人帶小孩時卻常常這麼做。 

記得晚上睡覺的離開和平常一會兒的離開,大人們可以設定不同的手勢和話語

這麼一來,媽媽們要做點家事~難度應該就沒這麼高了。 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個人經驗說明:
寶寶好不好帶,跟氣質有關係。

但即便如此,大人們一樣該去尋求每個孩子不同的方式教育,協助寶寶進入我們的環境。
小饅頭從出生到訓練前,並不是個「乖孩子」,一樣天天夜奶+愛哭+滿月後從晚上10點吵到早上四五點。

依我個人的作法,奶奶餵、抱,都沒問題。有問題的是拍、搖。

恰巧我剛好是個很沒創意的媽媽,也不知道從何哄起,所以他沒接觸過這些安撫的行為,就只有抱。所以小饅頭很自然不懂得要去討。 

只是我如果抱小饅頭,基本上就是「抱著不動」,不搖、不拍、不走,即使他哭個不停,我還是單純的只是抱著。只需要動作是陪他說說話、摸摸他,讓他聞聞媽媽身上的味道。 

當照顧者單純單抱著什麼也不做時,孩子的哭注意力不會被轉移,反而會慢慢安靜下來。因為他看到自己哭了,媽媽什麼都不做只有陪著他,哭的也有點無聊、有點沒效果…… 

如果孩子知道哭了後大人會想盡辦法哄,當孩子愈來愈大,常常到最後會淪為情緒上的勒索,畢竟哭的反應很有用的。

 

當小饅頭能獨立入睡 & 一覺到天亮後,我便開始讓他待在自己房間。偶爾他還是會哭鬧一下,我便用奶奶餵+抱的方式讓他入睡。 

真正不夜奶跟獨立入睡,其實是兩件事情。 

不夜奶約莫二個禮拜能戒的掉,但獨立入睡並沒有這麼容易。甚至有人說過,孩子6個月以前根本不懂的什麼叫獨立入睡,但其實我們建立的東西-叫習慣,習慣的養成結果是大人口中的獨立入睡而已。 

小饅頭約是在約莫3個半月的某天,一放到床上後,小饅頭已經全然穩定不哭不鬧眼睜睜看著媽媽離開,不出幾分鐘再回到房間偷看時,他已經自己不出聲響乖乖睡著了。

從這天開始,小饅頭已完全獨立入睡不再需要大人了。 

即使今天換個環境睡一樣能如此,甚至在一歲後會走路了,他想睡覺自己就會走到房間趴好,因為他清楚家中每間房的功能性,想做什麼自然清楚要到那間房間去,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設定白天都在其他地方活動,只有晚上睡覺才能回他的小床的主因,因為孩子並沒有時間觀念,只有習慣建立。若一直都在同個地方,他分不清什麼時候能玩、什麼時候能睡,自然大人一下叫他玩、一下叫他睡…最後就是盧個不停了。 

通常一早當我去抱小饅頭吃早餐時,小傢伙往往已醒來自己玩了一會,看到媽媽來很開心的笑個不停。平常把他放在床上自己也能玩的很開心,帶出門幾乎是個不哭鬧的小孩。

許多長輩和同輩的人都很羨慕我怎麼有個如此乖巧的寶寶,讓媽媽連個黑眼圈都沒有~但他們並不知道我花了多少心思在了解寶寶心理和行為,只看到成果。 

因為我個人對行為心理學就很有興趣,所以不太喜歡看到問題的呈現而不去思考背後的原因,誠如許多新手媽媽會很擔心寶寶愛吃手、奶嘴的問題,往往會去擔心健康及未來好不好戒,卻忘了去思考為什麼幾乎全部的寶寶會這麼做,變成只想杜絕吃手的問題,可沒回到根源去找答案,於是只能用壓制、強迫的方式,就連吃手也快變成軍式教育。 

兩代之間的隔閡與溝通不良,往往從寶寶出生後就開始,並不需要等到寶寶長大,到了青春期叛逆才會存在。 

當我們直接去了解人的行為背後發展原因,可以讓自己能多點理解、同理、寬待的心態去看待問題,倘若常只用大人自身角度就去設定其他人,這部分其實就像許多父愛、母愛、男女情愛,總套用個東西叫「我是為你好」就不問對方感覺,一味單方面規定、要求、一廂情願,當旁人自己替你決定該怎麼做最好時,自己其實不被受尊重的,即使這麼做真的是最佳方式,往往也會把關係搞的更差。 

不過在文末最後說明,這麼帶小孩的結果會有個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孩子,剛開始戒夜奶時,我其實是設定小饅頭最晚十點睡的,但後來還不到四個月大時,他自己調整成八點睡覺……要改不是不行,只是我想想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其實也沒什麼不好,冬天晚上七點就想睡、夏天八點就要睡,優點是晚上的時間很充裕,平常日擁有夫妻自己的時間,但缺點就是…夜間活動也停止了。 

本篇初稿曾刊登在非常婚禮分享,完整版一共82百多字,提供在痞客邦上給有需要的父母們 

如果這樣的分享能獲得版友們認同,懇請不吝留言鼓勵。 

謝謝大家~~~

arrow
arrow

    嘉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